生命科学分论坛

发布时间:2023-12-11动态浏览次数:4416

 复旦大学光华青年学者论坛-生命科学分论坛由生命科学学院和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合办。

Sub-Forum of Life Science is co-hosted by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and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netic Engineering.




分论坛举办信息

论坛定于2023年12月14日-15日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举行,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申请人请于2023年11月22日前登录“life.fudan.edu.cn”学院网站的人才招聘栏,下载申请表,填好后发送至报名邮箱(青年人才请发:lifesciences@fudan.edu.cn,博士后请发:chenhy@fudan.edu.cn或zhaojiayuan@fudan.edu.cn),邮件标题为“光华论坛-研究方向-姓名”。学院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核后,于2023年11月28日前通过邮件向审核通过人员发送邀请函。

有关论坛详细介绍可访问网页http://life.fudan.edu.cn进行查看。

 

联系我们

青年人才

彭老师

联系邮箱:lifesciences@fudan.edu.cn

联系电话:86-021-31246503

 

博士后

生物学:陈老师,chenhy@fudan.edu.cn、86-21-31246620

生态学:赵老师,zhaojiayuan@fudan.edu.cn、86-21-31246710



生命科学学院简介

1923年郭任远创立复旦心理系,1926年,改为生物学系,1986年,成立生命科学学院,谈家桢先生为首任院长,这是我国在大学中成立的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现任院长为罗凌飞教授。



学院创始人谈家桢先生


生命科学学院拥有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等三个国家级平台,有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现代人类学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上海市工业菌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学院拥有生物学和生态学2个“双一流学科”,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成绩优异,为“第一个复旦”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现有编内教职员工229人,其中教授85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含双聘2人),杰青等国家级人才25人,优青等国家级青年人才37人,首届“新基石研究员”1人,首届“小米学者”1人。学院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升。

学院以人才培养为己任,为国家培养了1.7万名学子,遍布全球。早期毕业的童第周、冯德培、陈世骧成为中国第一代学部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培养了14位两院院士、3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很多优秀学子成长为学界、产业界和政界的领军人才,为国家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近5年,我院教师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项目14项(含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中心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5项,重大或重点项目18项,国合重点项目或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9项,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8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项,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167项,年均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逾1.5亿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得一类新兽药临床试验批件一项,研发了全球首套多组学标准物质“中华家系1号”。学院近五年共发表SCI论文约1800余篇,其中学院做为第一单位发表300余篇高水平论文,包括Nature、Science、Cell等重要影响力论文不断涌现,科研成果丰硕。

我院拥有复旦大学生物学和生态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在站人数85人,先后为国家培养了300多名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多次被授予“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称号。2020-2023年我院博士后有6人入选国家博新计划,27名入选上海市超博计划,51人次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面上资助等,优秀博士后已经成为学院重要的科研力量。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校在博士后人才队伍的资源配置、薪酬待遇、服务体系等方面积极推进,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学院始终以创建国际一流的生命科学学院为奋斗目标,以构建高质量教师群体和争取国家级重大项目为抓手,在科研成果、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科技产业化等方面实现了快速发展,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生命科学学院新大楼(38000平米)




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国际著名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谈家桢先生亲自倡导建立,1984年经国家计委批准,1985年正式开放,是全国第一批、教育部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任主任为金力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王红阳院士。

当前,在大生命科学框架下,实验室秉承多学科交叉协作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方面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基因与生物技术”及“临床医学与健康”科技前沿领域,瞄准“生命健康”和“生物育种”,实现原创理论突破与技术创新,带动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与革命;另一方面拓展深化与国家重要战略区域的合作,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发展需要,积极推进研究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实验室围绕“在环境影响下全基因组遗传信息经过发育过程展现众多复杂表型的机理和变化规律”核心科学问题,设立“生命过程的遗传基础”、“生命过程的表观遗传调控”、“发育与稳态维持的遗传机制”和“遗传工程与前沿技术”四个研究方向,打通“遗传基础―表观遗传―发育过程―前沿技术”全链条,开展对重要生命性状的全链条研究和应用。

实验室经过近四十年的建设形成了一支稳定、高素质、以中青年为主的学术队伍。现有固定成员109人,其中研究人员92名,技术或行政人员17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国自然“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3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3人、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47人。

展望未来,实验室将继续发挥在遗传学与遗传工程研究领域的传统优势,在出生缺陷、肿瘤、代谢性疾病等遗传与健康研究领域取得重要原始理论创新;在遗传学基础研究领域实现若干个从0到1的突破;在发育及器官稳态领域实现若干个从0到1的转化应用;建成国际知名的遗传与发育新高地,打造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