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理分论坛

发布时间:2022-12-17动态浏览次数:251

复旦大学光华青年学者论坛-现代物理分论坛由现代物理研究所主办。

Sub-Forum of Modern Physics is hosted by Institute of Modern Physics.



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与技术系简介  

        核科学与技术系始建于195812月,曾用名原子能系、物理二系,是全国高校中第一批设置原子核物理专业的教学与研究机构。1997年,改组为现代物理研究所,专司科研与研究生培养。2009年,重建核科学与技术系,恢复本科招生。

        系所是全国高校中第一批设置原子核物理专业的研究机构。在吴征铠院士、卢鹤绂院士和杨福家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经过几代师生的努力建设,系所成为国内核科学与技术的研究高地和高端人才培养重镇之一。系所1958年开始培养本科生,是全国首批核物理与核技术博士点和硕士点之一。目前拥有1个本科专业,即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拥有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即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拥有2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即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建系以来,累计培养本科生3000余人、硕士300余人,博士200余人。系所师生长期活跃在核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为新中国核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留下了著名的“58中队和“62041班”的传奇故事。部分杰出系友成长为中国核武器和核能事业的领军人物,如胡思得、朱祖良、欧阳晓平、赵志祥等;部分杰出系友成长为核科学与生命健康交叉领域的先驱人物如陈凯先、柴之芳、陈群等。目前在读本科生130余人、研究生220余人。

        系所目前有专任教师53名,高水平人才占比超过30%,是一支以马余刚、胡思得、沈文庆3院士领军、杰青、四青人才为骨干的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队伍。系所建有核物理与离子束应用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EBIT实验室、教育部重离子物理创新引智基地、基金委上海核物理理论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正在承担包括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战略先导计划及杰出青年基金在内的各类国家级研究项目80余项。过去5年公开发表科研论文数年均增长25%。高质量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仅2022年已发表7Physical Review Letters论文和2Nature论文。系所学术交流活跃,是BNL-STAR实验和sPHENIX实验等八家世界知名大科学装置实验的中方领衔或骨干成员单位。系所也与国内一流学术机构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核工业设计院、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上海光源等保持长期紧密合作。

        系所重点发展五大学科方向——核物理、粒子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核技术及其应用、核相关理论与计算物理。

        核物理与粒子物理主要依托国内外大科学装置,包括我国的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锦屏深地实验室、上海光源、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欧洲核子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中心(KEK)的Belle Belle II 等开展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目前是BNL RHIC-STAR实验和RHIC-sPHENIX实验、日本KEK Belle Bell II实验、北京BES III实验、欧洲LHC-ALICE实验和LHC-CMS实验的中方领衔或骨干成员。重点开展重离子物理、放射性核束物理、QGP物质、手征磁效应、反物质、激光核物理、中微子物理、CP破缺、奇特强子态、重味物理、τ轻子物理及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等前沿科学问题研究。同时承担sPHENIX实验、Belle II实验、希格斯工厂的探测器研发,包括晶体量热器、电磁量能器、闪烁体探测器等。理论方面包括利用微扰量子色动力学、格点量子色动力学、有效场理论等理论工具研究QGP物质、新强子态、希格斯粒子,以及通过原子核模型研究开放量子体系中的奇特核结构与奇异衰变模式。

        原子与分子物理主要依托实验室自主建设的电子束离子阱装置、高电荷态离子碰撞平台、自旋极化原子精密测量实验平台等装置开展高电荷态离子物理、原子结构和原子碰撞、新概念等离子体物理及其光谱诊断技术、量子光学与精密测量等方向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核技术及其应用依托串列静电加速器等技术平台,开展离子束分析技术、核微探针技术、极端条件下材料辐照损伤物理、聚变等离子体与壁材料相互作用及效应、新型反应堆结构材料和屏蔽材料、激光驱动惯性约束聚变靶材料、生物医学物理和科技考古等方面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2×3MV串列加速器


        核相关理论与计算物理主要依托高性能计算平台,开展高精度原子结构和原子碰撞、材料的物理设计、高能量密度物理、新型加速器原理、核材料性能、中高能核结构理论、新型反应堆多物理场耦合等多个领域的理论研究。

2004年我国第一台自主设计加工(国际第八台)的低温超导高能电子束离子阱装置(Electron Beam Ion Trap, EBIT)在系所成功出束。图为2011年改造成功后的新上海EBIT,也是国内唯一一台EBIT装置。


        当前,系所正在启动实施“三五四”战略,即坚持理论物理、实验物理、应用物理三大研究范式并举,坚持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不放松,应用研究迎头赶上;深耕五大学科方向,以核物理、粒子物理为引领占领世界前沿,核技术及其应用、原子与分子物理、核相关理论与计算物理齐头并进争取国内一流;大力拓展四个交叉融合领域——光子核物理、先进核能、核科学与生命健康交叉、天体核物理。通过全面实施“三五四”学科发展战略,让复旦核学科引领国际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