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科学与类脑智能分论坛

发布时间:2023-12-12动态浏览次数:3828

复旦大学光华青年学者论坛-数据科学与类脑智能分论坛由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大数据学院主办。

Sub-Forum of Data Science and Brain-Inspired Intelligence is hosted by the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Brain-inspired Intelligence (ISTBI) and School of Data Science (SDS).


分论坛举办信息

分论坛将于2023年12月15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举行,本论坛由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主办。诚邀具有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临床神经科学等相关背景的优秀青年学者参加!


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简介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15年6月,是国内高校最早成立的脑科学与类脑前沿交叉研究机构。研究院依托复旦大学数学、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优势,开展脑与类脑基础、技术和应用转化研究,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的脑与类脑前沿研究和科技创新机构。



承担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任务

牵头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为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网络单位,正在承接国家和上海市脑与类脑相关重大研究计划的战略研究和任务组织。




国际化跨学科人才团队

截至2023年10月,研究院教职工140人。海外引进人才占比近80%,教授/研究员/主任医师30人。荣获国家级、省部级人才项目56人次,获美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Brain奖、德国洪堡奖、英国沃夫森研究功勋奖等国际奖项8人次,日内瓦国际发明特别展银奖2项。入选全球高被引学科学家、全球前2%神经科学领域顶尖科学家等重要榜单30人次。


全链条体系化研究单元

拥有“科创中国”复旦类脑智能创新基地、“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111创新引智基地、“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影像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多个省部级及以上平台。下设认知神经科学中心、计算系统生物学中心、人工智能算法研究中心、群体神经科学中心、神经与智能工程中心等多个研究单元。




全球顶尖仪器设备平台 

拥有实验技术空间4000平米,在建8300平米,办公空间8000平米。前沿研究设备200多台套,总价值超过2亿。其中,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是亚洲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脑成像平台之一。张江国际脑库则围绕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自闭症、脑卒中、神经退行性疾病及健康人队列,采集环境、行为、遗传、脑影像、神经等全维度尺度数据。同时,研究院在建高性能计算平台,可满足类脑应用对数据存储和分析的需要。



智能领域产学研重大示范应用

围绕智能电网、智慧物流、自动驾驶等重大社会经济民生领域,与一汽集团、中铁集团、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等龙头企业合作,开展智能领域产学研重大示范应用。




全球前沿研究合作伙伴网络

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悉尼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华威大学签署校级合作协议,与20多家海外高校建立密切合作伙伴关系。





聚焦五大前沿方向

● 认知与神经调控

从微观、介观、宏观尺度解析记忆、决策、情感等认知活动的大脑机制,探索脑功能网络协同作用机制及其在大脑高级认知功能中的作用,进而发展脑机交互智能神经调控、人机交互认知行为干预、闭环神经康复等前沿理论与技术,开展从机制、技术到应用的神经与精神疾病精准诊疗转化研究。

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

基于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和计算科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基础,采用蛋白、突触、神经投射、系统等多层次及分子、神经网络、行为范式等多尺度技术组合,建立和发展基于生物学基础的脑信息处理与认知原理解析理论体系。

全脑计算与类脑智能

基于脑图谱数据建立跨尺度脑网络计算模型,开展全脑尺度神经网络理论研究和仿真,模拟多种神经环路和认知功能,解析疾病的发病机制,启发类脑智能学习新理论、新算法和新框架,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发展。

神经影像和转化医学

针对多组学多模态生物医学大数据,建立和应用人工智能算法和模型,开发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标,发展健康风险预测、智能诊疗及干预、预后评估以及智能神经调控等理论与技术。同时发展脑影像技术与转化医学,基于高场人体和动物磁共振系统,针对重大临床问题,研发新型磁共振成像技术、重建技术以及硬件;提升结构、功能、代谢等多尺度磁共振测量精度;并结合脑磁、脑电、近红外等,形成多模态脑测量体系。

类脑智能技术与应用

基于智能科学的新理论、新算法和新框架,开展脑疾病个性化医疗转化研究;研发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智能控制理论以及新一代无人系统技术,在自动驾驶、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





大数据学院简介

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于2015年10月8日成立,这是百年复旦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征程中,瞄准国际科技前沿、聚焦国家创新发展、激发学科动能的重大战略举措。学院致力于大数据相关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以计算机科学、统计学、计算数学为三大基础支撑性学科,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环境学、工学等学科领域进行深度的交叉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应用。学院探索全新的学生培养模式,起步早、布局优,着力打造扎实的数据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各类平台,成立七年多以来,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基础扎实、眼界宽阔的数据科学人才。





国际化跨学科人才团队

学院实行北美高校广泛采用的长聘制(tenure-track)人才管理制度,并由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组成的海外专家委员会,包括学院首任院长、国际统计学界的领军人物范剑青教授,采用国际先进的学术评价机制,负责人才的引进和晋升评估。学院现已全职引进海归教师27人,同时拥有院士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5人,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8人,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5人。学院还组建了院务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等,为大数据学院学术发展、引进人才、学生培养进行指导,并拥有优秀的实践平台和充足的科研资源。

学生情况

学院从2016年开始进行本科生培养,2017年开始招收研究生,2018年设立博士点。目前在籍本科生425人、硕士292人、博士82人。

智能领域产学研重大示范应用

学院积极对接国家战略规划,推动产学研合作,先后与上海市统计局、仪电集团、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华院数据等10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先后建立了“复旦——建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复旦——交行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复旦——季华人工智能算法联合实验室”、“复旦——中电金信智能金融科技联合研究中心”4个校企联合实验室,推进了一批大数据分析技术和辅助系统在金融、医疗、电信、电力等领域的应用。



全球前沿研究合作伙伴网络

为促进学生交换和交流,学院目前已与德国洪堡大学、香港大学和台湾东吴大学签署研究生交换协议,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签署博后联合培养合作备忘录。



学科发展

学院以双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加强统计学和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学术影响和学科平台建设。在“统计学”方面,学院将重点发展“大数据统计”、“数理统计”、“计量经济与经济统计”、“生物医学统计”四个方向。在“智能科学与技术”方面,学院将重点发展“统计理论与机器学习”、“计算生物学与脑认知”、“人工智能技术与系统”和“人工智能领域应用”四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