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光华青年学者论坛-数据科学与类脑智能分论坛由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大数据学院主办。
Sub-Forum of Data Science and Brain-Inspired Intelligence is hosted by the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Brain-inspired Intelligence (ISTBI) and School of Data Science (SDS).
分论坛举办信息
尊敬的海内外优秀学者:
2024年度复旦大学光华青年学者论坛-数据科学与类脑智能分论坛将于2024年12月6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举行。
本论坛由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主办。旨在为数据科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交叉学科领域的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学术研讨会和人才洽谈会等形式,围绕国际学术前沿,探讨学科热点问题,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我校战略人才引进计划的实施以及“双一流”学科建设汇聚全球英才。
诚邀具有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临床神经科学等相关背景的优秀青年学者参加本论坛!有关论坛详情可访问:http://ghforum.fudan.edu.cn
申请条件
1) 遵纪守法,思想品德端正,学风优良,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热爱教学科研事业;
2) 年龄一般不超过38周岁;
3) 具有海内外高水平大学博士学位;
4) 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临床神经科学等相关领域取得一定成绩或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符合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的基本条件。
申请方式
请于12月1日17:00前发送简历(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历背景、科研成果及研究计划、发表文章列表等)至联系邮箱:
类脑研究院邮箱: istbi_hr@fudan.edu.cn
大数据学院邮箱: sds_hr@fudan.edu.cn
邮件主题:“光华青年学者论坛+姓名+研究方向”。我们将进行资格审核后向受邀学者发出邀请,并商议参会细节。
申请人受邀线下参加分论坛的,复旦大学将提供交通、住宿补贴。
联系方式
类脑研究院联系人:段老师
联系邮箱:istbi_hr@fudan.edu.cn
大数据学院联系人:张老师
联系电话:+86-021-65648878
联系邮箱:sds_hr@fudan.edu.cn
更多信息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大数据学院欢迎您的加盟。
了解最新信息请关注:
1.微信公众号:
复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复旦大数据学院
2.类脑中文网站:
https://istbi.fudan.edu.cn
3.类脑英文网站:
https://istbi.fudan.edu.cn/lnen/
4.大数据学院网站:
https://sds.fudan.edu.cn
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简介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类脑研究院)成立于2015年6月,是国内高校最早成立的脑科学与类脑前沿交叉研究机构之一。旨在面向脑与类脑重大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依托复旦大学数学、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优势,凝聚国内外科研实力,组建交叉研究团队,开展认知神经科学、计算生物学、计算精神病学、人工智能算法、类脑智能技术与转化等前沿基础和应用研究,建成世界一流的脑与类脑前沿研究和科技创新机构。
研究院拥有一支学养深厚、视野开阔的跨学科国际化研究团队,截至2024年9月,研究院在职教职工140人(含双聘)。海外引进人才占比近80%,荣获国家级、省部级人才项目60人次,获美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Brain奖、德国洪堡研究奖、英国沃夫森研究功勋奖等国际奖项8人次,日内瓦国际发明特别展银奖2项,博士后团队获国家博新、上海超博等人才项目46人次。入选全球高被引学科学家、全球前2%神经科学领域顶尖科学家等重要榜单40余人次。教师团队2次获评“复旦大学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及提名奖,2名获评“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及提名奖。
研究院拥有“科创中国”复旦类脑智能创新基地、“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1创新引智基地、“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影像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省部级基地。下设认知神经科学、计算系统生物学、人工智能算法、群体神经科学、神经与智能工程等多个研究中心,共建企业联合实验室3个。
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是亚洲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脑成像平台之一,配备5台涵盖从小动物到人体全套磁共振成像设备系统、多台近红外光、脑电、脑磁图等实时脑功能监测系统,以及直流电刺激、经颅磁刺激、超声脑刺激等脑调控系统。认知神经科学平台拥有光学脑成像设备及认知行为解析设备,包括HyperScope双光子序列断层成像平台、双光子钙成像平台等设施。同时在建高性能计算平台,包括大规模异构计算单元,200Gb高速网络系统和大容量并行分布式文件系统和600张GPU计算单元,整个系统将构建10PB以上大规模存储,可满足类脑应用对数据存储和分析的需要。
2016年至2024年9月,我院学者发表的论文共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1160篇,其中有696篇是我院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发表。在高影响力(IF≥10)的期刊上,共发表了269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166篇。
研究院积极推动类脑智能跨学科国际化合作研究,领衔开展一系列高水平国际合作。与悉尼大学签订校际合作协议,联合成立脑与智能科学联盟(BISA);与剑桥大学在认知神经科学、类脑智能等领域签订校级合作备忘录,并推动筹建“上海-剑桥脑健康研究院”;与牛津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在临床神经科学和计算神经科学领域进一步加深合作;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签订合作备忘录,共建“复旦-KCL群体神经科学中心”;与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联合搭建“国际临床试验与转化医学中心”。2023年9月,“张江脑与类脑智能国际创新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建设项目获批立项(2023-2025年)等。
围绕智能电网、智慧物流、自动驾驶等重大社会经济民生领域,与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科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汽集团等龙头企业合作,推动了一批产学研项目的落地。2020年,与一汽(南京)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共建复旦—一汽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聚焦“AI智能感知”与“AI大数据”,实现中国首个纯视觉L4级自动驾驶方案产业化落地。2021年,与蘑菇车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复旦大学张江科技研究院共建“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校企联合研究中心”。2023年,与美年大健康产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和南京景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启动“支持中国百万人群脑体检筛查计划”正式启动。
聚焦五大前沿方向
● 认知与神经调控
以不同尺度下人类智能的编码模式研究为基础,解析人类认知活动的大脑机制,探索脑功能网络协同作用机制及其在大脑高级认知功能中的作用。开展认知活动的机理研究,即人脑如何从微观、介观、宏观等不同尺度上实现记忆、计算、交互、学习、推理等认知活动,以及如何模拟这些认知活动,实现类脑认知。同时,聚焦数字疗法、智能闭环神经调控与康复、神经电子药物等前沿交叉方向,发展脑机交互智能神经调控、人机交互认知行为干预、闭环神经康复等前沿理论,突破与神经科学相融合的脑机接口、人工智能、芯片材料等神经科技核心关键技术。
● 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
基于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和计算科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基础,采用蛋白、突触、神经投射、系统等多层次及分子、神经网络、行为范式等多尺度技术组合,建立和发展基于生物学基础的脑信息处理与认知原理解析理论体系。
● 全脑计算与类脑智能
基于脑图谱数据建立跨尺度脑网络计算模型,开展全脑尺度神经网络理论研究和仿真,模拟多种神经环路和认知功能,解析疾病的发病机制,启发类脑智能学习新理论、新算法和新框架,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发展。
● 神经影像和转化医学
针对多组学多模态生物医学大数据,建立和应用人工智能算法和模型,开发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标,发展健康风险预测、智能诊疗及干预、预后评估以及智能神经调控等理论与技术。同时发展脑影像技术与转化医学,基于高场人体和动物磁共振系统,针对重大临床问题,研发新型磁共振成像技术、重建技术以及硬件;提升结构、功能、代谢等多尺度磁共振测量精度;并结合脑磁、脑电、近红外等,形成多模态脑测量体系。
● 类脑智能技术与应用
基于智能科学的新理论、新算法和新框架,开展脑疾病个性化医疗转化研究;研发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智能控制理论以及新一代无人系统技术,在自动驾驶、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
大数据学院简介
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于2015年10月8日成立,这是百年复旦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征程中,瞄准国际科技前沿、聚焦国家创新发展、激发学科动能的重大战略举措。学院致力于大数据相关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以计算机科学、统计学、计算数学为三大基础支撑性学科,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环境学、工学等学科领域进行深度的交叉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应用。学院探索全新的学生培养模式,起步早、布局优,着力打造扎实的数据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各类平台,成立七年多以来,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基础扎实、眼界宽阔的数据科学人才。
国际化跨学科人才团队
学院由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领军人物范剑青教授担任大数据学院第一任院长,由长江特聘教授冯建峰教授担任现任院长。截止目前,学院全职引进海归教师31人,其中教授7人,青年研究员 8人,副教授 / 青年副研究员13人。学院拥有院士 1 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3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9人次,上海市各类人才计划/项目18人次,超级博士后 2 人。。
学生情况
2016年9月招收第一批转方向本科生,毕业人数已超过100人。2017年,学院设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在校人数227人,毕业人数250人。2020年,学院设立人工智能专业,在校人数66人,毕业人数16人。2017年起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设有统计学学术学位硕士、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硕士和金融专业学位硕士。201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博士生,设有统计学学术学位博士和电子信息专业学位博士,共培养研究生1075名,目前在校研究生448人,已毕业研究生627人。
智能领域产学研重大示范应用
学院积极对接国家战略规划,推动产学研合作,先后与上海市统计局、仪电集团、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华院数据等10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先后建立了“复旦——建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复旦——交行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复旦——季华人工智能算法联合实验室”、“复旦——中电金信智能金融科技联合研究中心”4个校企联合实验室,推进了一批大数据分析技术和辅助系统在金融、医疗、电信、电力等领域的应用。
全球前沿研究合作伙伴网络
为促进学生交换和交流,学院目前已与德国洪堡大学、香港大学和台湾东吴大学签署研究生交换协议,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签署博后联合培养合作备忘录。
学科发展
学院以双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加强统计学和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学术影响和学科平台建设。在“统计学”方面,学院将重点发展“大数据统计”、“数理统计”、“计量经济与经济统计”、“生物医学统计”四个方向。在“智能科学与技术”方面,学院将重点发展“统计理论与机器学习”、“计算生物学与脑认知”、“人工智能技术与系统”和“人工智能领域应用”四个方向。